“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暨第12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在京召开
2017年11月11-12日,由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暨第12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编译局、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西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国外理论动态》、《江海学刊》、《社会科学辑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等出版机构与学术期刊的编辑,共200余人出席会议。
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梁树发教授发表致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凤才代表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陈学明教授向大会表示祝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发表致辞。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侯衍社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段忠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魏小萍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尹树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郑一明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秀琴教授等出席开幕式。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梁树发教授致辞
梁树发教授指出,当前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面临的任务是,如何使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从学科化走向科学化。要顺利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路径在于: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建设,如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资料库建设等;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研究;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坚持客观分析,认真鉴别,而不是将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某个人物或者学派不加区分地标签化为“非马或反马”;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话;编写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教材等。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代表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陈学明教授向大会表示祝贺
在致大会的贺词中,陈学明教授表示,本届大会的召开时值研究会成立20周年,因而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而立足于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0年来的经验和教训,规划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未来之路,则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陈教授指出,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就更好地开展国外马克主义研究指明了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既要立足国情,也要有世界眼光。随着十九大的顺利召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必将在“新时代”进入新境界,达到新高度,创造新辉煌,因而此次会议必将成为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侯衍社教授主持开幕式
郝立新教授指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既有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也有发展、曲解的观点,这就需要研究者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高度的鉴别能力。他认为,当前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呈现出三种主要范式:文本研究、思想研究、问题与现实相互观照的研究。在研究中,要重视国外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批判地吸收借鉴,既不全盘照搬,也不全盘否定;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结合起来,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思想智慧。
第一场大会发言

第一场大会发言

黄继锋教授主持第一场大会发言
第一场大会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继锋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段忠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魏小萍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汪行福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卓红教授,分别以“国外马克思主义应该解决的问题”、“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转向的寓意及局限”、“政治现代性视域中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再思考”、“站在中国与世界的视野来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意义”等主题作了主旨发言。

段忠桥教授发言
段忠桥教授阐述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应该解决的若干问题,例如:将研究重心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到英美马克思主义,将研究的领域从哲学扩展到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生态学,等等。此外,段教授提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明确三个聚焦点:第一,要厘清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的理解不能过于宽泛;第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当聚焦于社会主义如何战胜资本主义,如何加速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等问题,而非仅仅关注细枝末节问题,忘记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本质问题;第三,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脱离中国现实问题,沉浸在纯学术的乐趣之中是没有价值的。

魏小萍研究员发言
魏小萍研究员认为,“制度与规范”、“自由与平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西方左翼学者与自由主义论争中的理论焦点,而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管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普遍的角度,在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左翼阵营中都存在分歧。因此,以现实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为立足点,以体现其状况的思想交锋为背景,梳理马克思的批判思路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西方左翼的批判思路在历史境遇和思想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分析后者发生政治哲学转向的理论路径,对于把握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是非常重要的。魏小萍研究员还指出,必须明晰国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潮的发展局限性,其转向及延伸的范围主要局限于哲学领域。

汪行福教授发言
汪行福教授认为,政治现代性视域中的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是复杂而现实的。当今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二者的政治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另一种认为二者的哲学理念与政治理念是完全一致的,而且二者在现代性理念上也具有一致性(即都认为现代社会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都承认个人的自由依赖于合理的政治共同体,都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充满矛盾和片面性的)。然而,二者对现代性矛盾性质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政治方案是完全不同的。换言之,黑格尔与马克思思想是两种互相竞争的现代性方案,只要历史没有对人类的前途提供清晰、明确的答案,两者之间的对话就能持续下去。

刘卓红教授发言
刘卓红教授阐发了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开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几点思考。首先,对西方经典及最新成果进行介绍、诠释、研究,是必要的;其次,借鉴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来深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异化问题、资本问题、生态问题)是可行的;再次,对“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涉及到如何客观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以及在世界的视野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互动问题。此外,刘教授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国外马克思主义能进行互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特征。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整个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价值
第二场大会发言

第二场大会发言

张云飞教授主持第二场大会发言
第二场大会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云飞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王晓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郑一明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中共中央编译局林进平研究员分别就“本雅明的审美现代性断裂”、“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看法”、“Sein-Dasein—Existenz: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生存本体论的批判”、“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思考”等主题做了主旨发言。

王晓升教授、郑一明研究员、王凤才教授、林进平研究员发言
王晓升教授认为,现代性的碎片导致的结果是经验的贫乏。本雅明在弗洛伊德思想的基础上认为:人受到刺激的时候,会产生抵御作用,产生一定的印象,这就是经验的贫乏。王教授指出,本雅明把回忆和记忆区分了开来。在本雅明看来,回忆和记忆的区别就如同讲故事和新闻报道的区别,讲故事有历史情节和感性因素在里面,而新闻报道只是把历史事件简单地报道出来,因此,讲故事和新闻报道是不同的,History和Geschichte也是不同的。根据本雅明的理论,时至今日,由于人类情感及审美经验的变化,历史已不再可能。同样,人类也没有未来。
郑一明研究员指出,国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认为,应该思考国外马克思主义同其他几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间的划界问题。此外,除了笼统的二级学科之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还应该有三级学科,例如: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当代社会主义研究,等等。
王凤才教授的发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阿多诺对海德格尔存在膜拜的批判;第二,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的需要的批判;第三,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的内在批判;第四,对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的批判的反思和批判。王教授认为,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生存论哲学的批判有合理之处,在某些方面却又是矫枉过正的,甚至过于意识形态化。这样,阿多诺就从“意识形态批判”变成了“批判的意识形态”。
林进平研究员阐述了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涉及的三个问题:第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否存在?对此,肯定的和否定的观点皆有;第二,假若存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存在方式是怎样的?此外,还需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西方文化传统、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第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必须说明中国情怀,跟中国传统文化相对接、相对话,必须要扎根于中国现实社会。
第三场大会发言

第三场大会发言

张秀琴教授主持第三场大会发言
第三场大会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秀琴教授主持。山西大学乔瑞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冯颜利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吉伟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尹树广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拥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周凡教授,分别就“应该如何看待国外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论的问题”、“西方学界对依附理论的批判”、“国外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维度的重视”、“西方马克思主义两种派别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错误理解”、“人类学领域的马克思--皮埃尔·科拉斯特”等主题做了主旨发言。

乔瑞金教授、冯颜利研究员、郑吉伟教授、尹树广教授发言
乔瑞金教授认为,从学科设置上看,国外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的集体学习会上也曾明确表示,国外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因此,要科学地批判、分析与吸收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就在于发展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此外,乔教授列举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四个一般特征:第一,追求科学性,以事实和历史为根据,将理论与事实相结合;第二,以马克思主义为基准进行批评;第三,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第四,有强烈的终极关怀,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
冯颜利研究员认为,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要避免研究的碎片化,要立足现实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要有方法论的自觉,要用“一体两翼”深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一体”指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最前沿的研究资料,“两翼”指抓住现实问题的研究和抓住经典著作的研读。他指出,马克思超越伍德、科亨、罗尔斯等人“正义论理论”的原因有三:第一,罗尔斯等人只看到了正义的绝对性(或者说无条件性),马克思则看到了背后的相互转化和统一关系;第二,伍德、罗尔斯等人所关注的正义大多只集中在分配正义的环节,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则是生产正义和分配正义的统一;第三,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是批判性和建构性的统一。
郑吉伟教授指出,西方学术界对依附理论的批判与其说是学术兴趣,不如说是政治需要。依附理论目前面临两个困境:第一,看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但是在应对策略上却提出了逆全球化的措施,这与全球化的趋势存在内在矛盾;第二,试图回避主体问题,但是人们在研究其著作的过程中又归纳出一个主体。他认为,依附理论实际上强调了农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脱离了马克思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基本观点。究其主要原因,依附理论的兴起正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较为平稳的时期,工人阶级的概念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淡化,以弗兰克为代表的理论家试图将研究重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而才会更加关注农民的问题。
尹树广教授认为,国外马克思主义更注重哲学维度,注重在世界观的更深层次上与自由主义、实证主义等思想作斗争。就像卢卡奇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与其他哲学基本观点的区别,就很难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理想的建构和对现实政治所作的批判等。正如卢卡奇在开创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时把马克思主义追溯到黑格尔的辩证法一样,存在论的研究使得政治理论超出了经济决定论和政治自主论,把政治研究置于更深的哲学基础上。因此,包括政治和社会问题等领域的研究,不能脱离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


马拥军教授、周凡教授发言
马拥军教授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两种派别对历史唯物主义皆存在错误理解: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以马尔库塞为典型,关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用辩证法取代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以阿尔都塞为典型,重视《资本论》的研究,但忽视了《资本论》第一章第三节中关于价值形式和交换价值的理论。实际上,马克思的实证科学和传统的实证科学、经验科学完全不同,阿尔都塞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他看到的只是“实证”的历史,而不是“真正”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特点是现实性,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而这两种派别都只想解决“马克思主义何以可能”的问题(康德式的问题)。
周凡教授介绍了法国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皮埃尔·科拉斯特,并将其视为人类学领域的马克思。科拉斯特研究政治人类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认为原始社会一样有政治存在,文明的状态并不等于国家的文明。周教授指出,德勒兹的《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的灵感正是源于科拉斯特的思想。
第四场大会发言

第四场大会发言

人民出版社马列部副主任毕于慧主持第四场大会发言
第四场大会发言由人民出版社马列部副主任毕于慧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双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罗骞教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刘教授、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姜海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玉兰副教授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张双利教授介绍了韦伯关于“除魅”与现代人的命运的思想,阐述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对于启蒙、“除魅”和资本主义之间关系的分析,进而说明了韦伯和阿多诺应对资本主义危机的不同主张。罗骞教授指出,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国外马克思主义兴起和发展的过程,更需要平视的姿态,需要平等对话的可能性,并从三个方面辨析了对卢卡奇常见的几重误解。胡刘教授系统地介绍了法兰克福学派(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为例)对历史唯物主义批判性质的阐发。姜海波教授系统探讨了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实践”概念。他强调,南斯拉夫实践派全面地阐释了实践概念,并以“人是实践的存在物”作为“第一命题”,由此建构了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实践哲学。赵玉兰副教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季刊还是著作进行了文献学的考证研究,她指出,尽管在1845-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与他人的通信中,确实存在有关出版一份季刊的讨论,但是并不能直接把这份季刊与马克思恩格斯计划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划等号。



张双利教授、罗骞教授、胡刘教授发言


姜海波教授、赵玉兰副教授发言
第五场大会发言

第五场大会发言

郗戈副教授主持第五场大会发言
第五场大会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郗戈主持。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吕梁山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猛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罗松涛副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培永副教授、南开大学哲学学院莫雷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晓萌副教授,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吕梁山教授指出,澄清马克思主义与道德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是建立在道德批判的基础上,而是基于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吴猛教授介绍了法国左翼思想界关于“经济规律与阶级斗争” 的问题的讨论。通过对皮埃尔·达尔多、克里斯蒂安·拉瓦尔等人思想的分析,他指出,仅仅回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不够的,人们还应当回到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罗松涛副教授分析了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从奥斯维辛出发展开其道德哲学思考的过程,并从阿多诺《清理过去意味着什么》一文出发,从星丛式历史观和与遗忘作斗争的启蒙观入手,阐发了阿多诺对法西斯主义的历史性分析及其启蒙诉求。陈培永副教授介绍了福柯的生命政治学说及其发展历程,并指出,福柯的生命政治学说对权力本质的揭示与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它可以说是向马克思的“创造性致敬”。莫雷副教授以施密特、德里达、墨菲为例,探究了敌友关系的三种政治学,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了三者的关系以及处理敌友关系的可能方式。张晓萌副教授介绍了沃尔夫冈·豪格的商品美学批判。她指出,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不能同时实现,只有使商品必须具有一种被承诺的功能性的美学含义,才能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惊险跳跃”的环节,这种表象魅力的最大化往往是通过商品的外观、技术等实现的。



吕梁山教授、吴猛副教授、罗松涛副教授发言



陈培永副教授、莫雷副教授、张晓萌副教授发言
在分组讨论中,学者们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人物、流派和问题)研究”、“历史唯物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关系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作为学科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

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作大会总结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艳东教授介绍第13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的筹备情况
闭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秀琴教授主持,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作大会总结。王凤才教授肯定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肯定了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活力与影响力、代表性与权威性,肯定了研究会几十年来砥砺前行的发展历程,肯定了此次论坛“视野的广阔性与问题的集中性的统一”、“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思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历史性、当下性与未来性的统一”。最后,下届年会承办方代表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艳东教授介绍了第13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的筹备情况。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与对明年会议的期许中圆满结束!

参会人员合影